速配资 都往人海去,惟我向杉林——去「格头苗寨」交换人生_秃杉_大山_时间
许多科幻小说中都存在着平行世界观的设定,假如世上真的有另一个“你”,会不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?一个在早高峰地铁步履匆忙,一个在杉林梯田听鸟农忙;一个在会议室里头脑风暴,一个在溪畔摸鱼茶园采茶......城市里的数字人生与群山间的田园生活,看似天地南北遥不可及,实际是时间颗粒度被无限拉长的两个顶端——一个细密如尘,一个宽舒似云。
马尔夏克说:“我们知道,时间有虚实,也有长短,全看人们赋予它怎样的内容。”展开剩余96%或许人生本不该被从众的选择所定义,你可以向往人海,亦可以面朝大山。
如果有一个“重启人生”的机会,你会否愿意选择换一个不同的身份——从人潮汹涌的城市全身而退,来到群山峡谷间的桃源深处。在古朴的苗寨人家,当一个道地的村民,感受“山中不知岁月长,闲时看花静听雨”的悠然生活。如果用一个词讲述格头苗寨与秃杉之林的往事,那就是时光。雷公山于四亿多年前经地壳运动从深海隆起,成为黔东南州一带苗岭的主峰,格头苗寨就在雷公山腹地的峡谷之中孕育而生。
整个村境内秃杉群有3500余棵,千年秃杉就有200多棵——放眼望去,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,而房前屋后的秃杉,像一柄又一柄撑开的绿伞,用强而有力的“树张力”,时刻守护着这个遥远而宁静的村庄。
每一个苗族人,都会有一个苗名,格头和秃杉也不例外。
格头的苗名为“甘丢”,意为下弯的枝桠。相传格头苗寨的祖先迁徙至此,见杉林繁茂,溪水清澈,便以千年秃杉垂下的杉条树枝为梁,搭屋建房;以雷公山上蜿蜒而下的溪水为饮,繁衍生息下来。
秃杉的苗名叫作“豆机欧”,古老的苗歌传颂,巨大的杉林枝木相连,像翠绿的屏障,数次救村寨于山洪之下。守山,护杉,“不取一木”的苗族“榔规”(村寨公约)代代相传,让秃杉林几乎得以原生的状态,从刀耕火种生长到数字元年。
数亿年的大山,寂静丰满的生命;数千年的秃杉,生生不息的年轮;数百年的村落,信仰和谐的共生——在这里,山、树、人的故事,仅仅只用时间二字,不足以承载如此厚重的自然与生命轮转。
欢迎领取这一份格头苗寨新村民“不完全交换人生指南”,开启旅行新体验。
格青创小院
解锁“新村民”角色
自驾来格头的路,并不算“太难”,但仍需经过三个阶段:“深绿色”的桥梁连着隧道的高速路段,“浅绿色”的蜿蜒绵长的“乡村最美公路段”,“浅蓝色”的颠簸曲折的山路段。葱郁的密林间开始传来潺潺的溪水声,一片山檐随视野移开,格头忽然就近在眼前。
无须门票,无须预约,无须任何景点的“关卡”,径直就能走到村口木制黑瓦的风雨桥上,“中国秃杉之乡”的红灯笼迎风微动,经大门的“橘座守卫喵”认证后,就可以在格青创的小院里畅通无阻了。(小诀窍:如果提前准备一点猫食,通关更容易哟!)
开启新生活地图前,首先要点亮初始小院——格青创。原生态吊脚楼民宿、小桥流水、亭台长廊、花园草坪......这里应有尽有。主理人达叔与阿喜会为“新村民”提供过渡期指导服务:包括但不限于物资补给、探索指引、问题解答。
TIPS
#帮助你快速适应新身份
1. 放下电子挂件,回归自然
把一切带电的产品放下,只身走进初始小院,感受这里的小桥流水,日暮和风,探索周边每一处眼中的生命痕迹。让心沉静下来,不再沉溺于信息洪流,回归自然的空间。
2. 清空任务,享受自我世界
在格头的当下,没有KPI,没有任务,没有目的。亭台中喝茶、阁楼里看书、星空下聊天,甚至静静看着水车发呆,都是“要紧的事”。大山总有办法,让你拉长时间颗粒度的轮轴,看清自我的需求,享受自我的世界。
3. 学会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
这里没有职业与标签,没有客人与主理人,只有新村民和老村民一家亲。有擅庖厨的在柴火烧起的土灶铁锅前,尽情挥舞着锅铲;有自带咖啡和茶叶的在吧台前当起了临时的咖啡师和茶艺师,分享远道而来的味道......
4. 去标本馆、图书室觅史循迹
全木制的阁楼空间里,一间是珍藏了许多苗岭大山深处植物、动物标本的标本馆,将山林生物演化的过程完整记录下来。另一间是收集了格头苗寨寨史、档案的图书室,几乎收录了全村从建立之初到发展至今的历史沿革。
(上下更多)
探寻地图
来一场沉浸式“村游”
01 日出时睁眼
开启感官洗礼walk
在格头的第一个清晨,注定会听见来自大山的呼吸——窗外潺潺的溪流,悦耳轻盈的鸟鸣,杉林微拂的风吟,像一曲精编细作的旋律,缓慢悠长地将人从睡梦中唤醒。
格头村也在日出晨雾中醒来,远处的杉林依旧朦胧,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腾升起袅袅炊烟。前往山间梯田劳作的村民们,已经早早走出家门,提着农具,三两并行,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了。
远离城市喧嚣,不带电子产品,沿密翁河河畔,一步一步走进古老的村寨。用五感感受身边未经时间雕琢的一切自然元素:天空、阳光、山风、溪流、草木。
此时你不是远道而来的游客,也不是捕捉特定景象的摄影师,只是“老村民”擦肩而过的“新村民”。即使苗语与普通话无法共通,但也能像远方的朋友一样,用笑容互道早安互相致意,感受纯真质朴的人与人的关系。
#隐藏图鉴
客房的每一间窗户,都是独家视角的“取景器”。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霭抵达窗前时,别忘了打开与大山连接的窗扇,收获静谧安澜的“山间晨景”。
02 寻找压寨神树
“秃衫王”
在格头村的地图探索,没有定位标记,也无须攻略提示,全凭灵感行走,便能与守护寨子的千年神树——“秃衫王”,来一场曼妙的不期而遇。
“秃杉王”树高40余米,直径约2米,树龄1000多年,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子遗植物,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,有林中“活化石”之称。这棵远在人类村寨出现之前,就独自伫立在群山峡谷深处的巨树,无数次被雷电劈开冠顶,又无数次在灰烬里生出新的杉条枝桠。
站在树下,仰望树端,感受经历千年风雨洗礼,挺拔坚韧的“树张力”——老干新枝,枯条荣叶,长在一圈又一圈寂静的年轮里,早已分不清了。但它依旧在此等待每一个途经此地的有缘人。
勇敢登上“秃衫王”身后的古石台阶,亲身感受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”。站在村子中心的半高处,透过粗壮的树干,宏壮的杉冠,鸟瞰全村风貌,感受人与自然的共生。
#隐藏图鉴
登上青石台阶后,可叠加杉树下的吊脚楼、青石板台阶、蜿蜒村路,偶然入镜的村民,都能组合出不同角度的“房、树、人”美景。
03 路遇支线
“村溜子”隐藏NPC
在格头行走,除了青石板路,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桥。苗家人遮风避雨的“风雨桥”,连接溪流两岸的木石桥,有时甚至察觉不到脚下的路是一段“桥”。
据不完全统计:黑瓦屋檐外,吊脚楼梁上,可能会出现唱歌的布谷鸟、燕子;房前屋后的阴凉处,油菜花卷心菜地里,是村喵们的打盹地;溪畔石岸边,阴凉桥洞下,有胖乎乎的灰鸭、白鹅;路边的沙砾空地,鱼塘旁的田埂,都是汪星人的聚集地;芦笙广场外长满青草的树林,可能见到一边吃草一边“唱歌”的牛牛。
#隐藏图鉴
走过风雨桥时记得多停留片刻,这里既是苗家人的风雨遮蔽处,也是农家小动物NPC的“故事发生地”——静心坐下来,可能看到群鸭嬉水,白鹅捕鱼,蝴蝶飞舞,梁燕过境等生动场景,运气好能看到斗鸡的名场面呢!
智慧的瑰宝
苗族非遗文化
——
1. 苗族蜡染
苗族的蜡染(苗语称“务图”)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,传说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,一位女子受到山间蜜蜂巢的蜡痕启发,创造了“以蜡防染”的技艺,帮助族人用天然的蓝草染出带有花纹图案的衣物,以此辨识同族,凝聚人心。
格头村的村民因长期隐居雷公山中,至今仍旧保留着原始的蜡染技法:不预先打稿,“以刀代笔”徒手绘制图案,布料采用雷公山种植的火麻或棉花自织的土布,蜡料使用天然蜂蜡与石蜡融合,染料以天然蓼蓝发酵制成蓝靛。
格青创小院会不定期组织蜡染活动,邀请村寨内蜡染传人亲自讲授蜡染工艺。当身着苗服的“苗家老师”一边用熟练的苗语和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介绍蜡染,一边俯身用笔刀在绢布上画下纹路。每一声,每一笔,都仿佛在将先祖穿越雷公山的足迹,绘声绘色地展示出来。
#蜡染图案Tips
制作苗族蜡染的图案也有讲究。不同的纹路有不同的寓意:
漩涡纹:寓意自然生命千回百转,生生不息;
铜鼓纹:代表传承与记录,象征祖先与信仰;
蕨菜纹:源自雷公山常见植物,象征顽强生命力。
2. 苗族刺绣
苗族的刺绣(苗语称“能榜”)起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的迁徙史,相传过去有一位苗族女子为寻找失散的族人,将沿途所见到的山川、花草、动物绣在衣襟上,后代又依此纹样重返故土速配资,从此苗家的刺绣就成为记录族群迁徙足迹的特殊符号。
格头村的苗家人,因长居于雷公山深处,故土记忆与自然环境于数百年间形成共鸣:刺绣中独特的秃杉叶纹、梯田曲线纹,都取自村落周边的真实景观。
在格头村,苗族刺绣的技艺种类非常多,如“辫绣”“绉绣”“破线绣”“锡绣”,几乎九成以上的苗家女子都自幼习得这项技艺。但无论哪一种,苗家绣娘都在用心灵手巧的工艺和古老生态的智慧,在机器刺绣已几乎替代大部分刺绣工艺的今天,仍坚持用三年时间完成一件嫁衣,她们打心底相信“针脚走得慢,心才能记住美好完成的过程”。
而格青创小院会不定期组织刺绣参观活动,组前往村寨内苗绣传人的家中,与苗家绣娘零距离交流,感受纯手工苗家刺绣的精妙技艺。
#刺绣图案Tips
苗族刺绣的图案有祈福美好祝愿的“蝴蝶妈妈”,有象征雷公山涧生灵的“龙蛇纹”,有记录苗族“子午星历”,还有指导农耕节律的“星辰纹”。格头苗绣还会加入隐喻万物生长的“螺旋纹”。
3. 百节之乡
苗族素有“百节之乡”的美誉,大大小小的民族节庆之日很多,如果能在“新村民”体验期间有幸偶遇隐藏的节庆并参与其中,更能深度感受苗家人的热情好客,共襄自然天地同乐的难忘时光。
这里的节庆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。当招龙节的五彩丝线缠绕秃杉古树,当苗年的芦笙回荡在雷公山中,当鼓藏节的鼓声穿透茂密的杉林峡谷,格头苗家人对山川草木的崇敬,对祖先信仰的传承,对四时礼序的遵从,都在这一方秘境中缠绕、凝结、流转。
吃新节
起源于苗族稻作文化的节日,为庆祝稻谷初熟,感恩自然馈赠。活动包括上山采新谷,举办长桌宴席,以农家酸汤鱼、五彩糯米饭、斗鸟比赛等。
苗年
苗族自古使用十月太阴历,苗年为岁首,格头村苗年一般为农历十一月初一。活动包括祭祖大典、独特的“苗家展演”比如苗家拳、刀梯舞等。
鼓藏节
鼓藏节每隔十三年举办一次,是苗族最古老、最神圣的祭祖大典。格头村的鼓藏节几乎完整保留了雷公山苗族的原生仪式,场面恢弘,其实宏壮,且节庆期间,会有一段时间“封寨”,以便节庆得以顺利圆满完成。
#节庆Tips
建议提前了解苗族节庆时历,或依据自然时序临期到访:格头村的节庆周期紧扣雷公山的物候节律,如招龙节在惊蛰后、吃新节依稻熟而定。每逢劳动节、国庆节等长假,也会有表演活动,找到对应时间段,“偶遇”就会更容易。
自然的力量
杉林徒步 溯溪戏水 采集馈赠
——
01 沿秃杉林步道
环群山徒步
如果将雷公山脉当作一片密林江湖,那秃杉一定是相忘于江湖的“隐世高手”。秃杉林徒步的路况,比想象中好得多,并非无人自成的“野路”。
过去村民们日复一日背土上山,修出了一条可供一人行走的台阶和硬路。只需要沿着布满苔痕与落叶的石路,就能走进秃杉生长的世界。
这趟全程2-3小时的步行之旅,不在于难,不在于险,而在于只身穿越几乎没有人为痕迹的原始密林。徒步中可能点亮原始杉林里的“原住植物”图鉴:野花野草、苔藓蕨类,蛇虫蚁兽、鱼蛙飞鸟(要紧跟向导不要随意走进岔路或触摸不认识的生物)。同时还能走进苗岭人家的水稻梯田,果树茶园,感受“群山之间,天地为农”。
#徒步Tips
1.找编号:每一棵秃衫都有唯一的编号,护林员会按编号巡查。
2.看形态:不同年龄的秃衫形态不同,感受生命的变化。
3.捡林果:杉林里的植物都有独特的果实,掉落在路边的果实可捡拾留作纪念。
02 雷公山下溯溪
看水至清有鱼
在格头,或许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拥有丰富的国家森林级别的天然山泉水,生命的源泉自山巅源源不断自上而下,滋养了山林,灌溉了天地,抚育了村寨。
每逢盛夏之时溯溪而行,赤脚踏进沁凉的溪水,激流冲刷着脚踝,无比凉爽。最值得一探的还属“网格石”——这块天然花岗岩在溪流中生成天然的“网格纹路”,像一张安静的网,守护村寨的宁静与平和。
03 寻访欧间瀑布
采收山林的馈赠
古语说,有山就有涧。大山里从不缺少破土从天而降的水流,欧间瀑布是格头村外山林里的一处隐秘秘境。“欧间”取自苗语同音的直译,意为田间流淌下来的水流。
与杉林徒步不同,去往欧间瀑布的路“野性十足”,藤曼枝桠和野草野花四处乱生,除去农田田埂和瀑布前有硬化阶梯,一半以上的路都是由泥土与落叶压实聚结而成,是村民们一趟又一趟途经的脚步,压出来的一条细窄的“土路”。
也正因保留了山野之风,去往瀑布的路边可以采集到许多可食用的野菜野果。春有芽,夏有叶,秋有果,冬有实,每个时节走进来,都能有不同的大山馈赠的“礼物”,运气好还能见到沿着潮湿岩壁生长的野生兰花。
#采集Tips
1.找野菜:春芽、蕨菜、虎杖、水芹菜、野韭菜、折耳根、小柴胡......在村民眼中,路边的野草可是“美味又健康”的菜肴。
2.寻野花:除了常见的果树和菜田开花,还能寻到野生的兰花、百合、杜鹃、油桐......隐藏在野草茂密的地方。
3.瀑布情:欧间瀑布一共有“两层”,底部落差较小水流温和,顶部更高水流更大,风景各不相同。清澈的瀑布水流是天然山泉,也是苗家人的寄情地。相传在瀑布前堆石堆,可以向大山许下心愿,你也可以试一试哦!
支线玩法
野趣、美食、疗愈
——
杉林野趣——收获大自然的馈赠
——高山茶田:长在高海拔山间的茶田,汲取肥沃的土地和纯净的空气,现摘现炒现喝,最大程度感受雷公山纯天然绿茶的制作工艺,品尝清香、清苦、回甘。
——农家菜地:梯田是苗家人勤劳的耕作地,一块一块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大山平缓地坡面上。菜田里的青菜瓜果应时应季是农家的宝,菜田边的野菜也同样是宝。
—— 山间野果:许多果树都是村民祖辈栽培的老树,与杉林共生共长。樱桃、杨梅、李子、枇杷、柑橘,还有核桃、板栗,无论遇见哪一种,都是不可错过的收获。
*古老的杉林里物产丰盛,除去受到保护的动植物(不可私抓乱采),山野里隐藏着许多凝结了自然精华和村民勤劳的馈赠。这份收获可遇不可求,值得深度体验。
田园美食——品尝苗家人的手艺
这里有一份来自村民梯田的“不完全自制食谱”。无论是格青创小院里的一日三餐,还是长桌宴的农家菜,烹饪的主要食材都来自自家土地。
1. 苗家酸汤:稻花鱼、黄牛肉、腊排骨、脆皮猪蹄。
2. 香辣干锅:土鸡、五花肉。
3. 清炖清汤:老鸭、土鸡、排骨。
4. 农家小菜:野菜米汤、素瓜豆、野韭菜土鸡蛋、折耳根炒腊肉。
*在格头的生活,是野人采着野菜,回到野寨做着野餐,是真真正正的“野生生活”。但要吃全“隐藏菜谱”,喝到苗家人自酿的米酒,需要花些时间哦!
大山的疗愈——适应新的生活节奏
在大山里长居,“新村民”可能会遇到以下“状况”引发不适:水、电、网络临时中断、零商业的不稳定状态(快递站的管理员要围拢垦田,小卖部的老板要上山采茶)、城市的高效节律与价值归属在村子里彻底失效......
“老村民”总会悠然相劝:既然无事可做,那就在格青创小院里喝喝茶,听听歌,撸撸猫,或者去村子里溜溜达达,小溪边捡捡石头,风雨桥上发发呆。总之,以“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”的闲情心态,放下繁忙抵御空虚的思维习惯,享受“新村民”在村子里生活的闲情逸致。
因此,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在这里需要学会像“老村民”一样不完全依赖电子生活,循着四时节律播种收获,像秃杉迎着四季变幻生长,把时间交还给时间,才是此行的疗愈初心。
你当像鸟,飞往你的山。
或许这一份“不完全新村民指南”,仅仅只是掀开“人活着”的另一种形态。每一个访问大山的人,像一只疲惫的鸟儿,从不同的远方,带着不同的心境而来,在格头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所感都会不尽相同。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,“人生所有的遇见,都是和自己相逢”。
或许大山从未召唤过谁,只是允许万物经过,在此栖息。
你还想在这个栏目里看到哪些城市?
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
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!
编辑:大蓝
撰文/摄影:一朵云
商务合作:Ruby 18611097075速配资
欧亚联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老虎配资 “无声匠人”守护万家灯火_张霁明_故障_电力
- 下一篇:没有了